原來迪化街人手一袋的是茄芷袋?【度小月130週年紀念】茄芷袋工廠探訪記:百年手藝,從市場到時尚圈,茄芷袋如何成為台灣文化代表作?

度小月茄芷袋
度小月 茄芷袋

你有沒有注意過——在迪化街、各地傳統菜市場攤位前,總有人提著一只紅綠藍相間、色彩鮮艷的格紋布袋?很輕巧,卻能裝下滿滿的青菜水果。這不是什麼潮流新包,而是台灣人熟悉的「茄芷袋」,一種從農村時代一路走進現代生活的傳統提袋。

 

什麼是茄芷袋?
茄芷袋,原名茭薦(白話字:ka-chù / ka-chì,臺羅:ka-tsù / ka-tsì),又稱「加薦仔」、「草袋仔」,是一種源自台南後壁區菁寮里的手工提袋。早期由「三角藺草」手工編織製成,質地透氣、韌性極高,成為農村社會裝米、裝菜的萬用袋。 最初製作過程極為繁複——從藺草的收割、曝曬、壓平、抹米糠到手工編織,一天一人頂多只能做出5到6個。這些袋子不只裝載生活,也承載著當時女性在家中辛勤工作的記憶。

 

茄芷袋的演變:從藺草到實用的尼龍網布

隨著1970年代農業政策轉型與塑膠材料崛起,原本易吸水、易霉的藺草逐漸被淘汰,茄芷袋也從草編進化成以尼龍網布製成的半透明塑膠袋,具備防水、耐磨、可折疊等實用特性。最經典的顏色搭配,就是紅、綠、藍三色條紋,這樣的色彩不僅容易辨認,也代表了一種台灣庶民文化的視覺語言。它最大的特色是——彈性強、超耐重、永遠裝不滿。這也是為什麼它在婆婆媽媽之間被譽為「市場神器」,一袋抵三袋,堪稱最早的環保袋鼻祖。

後壁工廠的茄芷袋製作過程

茄芷袋的國際化:它也紅到國外去了!?

有趣的是,茄芷袋的文化價值也開始跨界走向世界:

在韓國,它被稱為「台灣傳統袋」(대만 전통 가방);

在英文世界,更是以台語發音命名為「GAJI BAG」

甚至在時尚設計展中,它被重新詮釋為「復古袋」、「台客袋」,成為潮流時尚的一部分。

原本從一只平凡無奇的市場袋子,從庶民生活走上國際舞台,不僅是美學的呈現,更是台灣文化底蘊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滋長、綻放的生命力。

今年,度小月迎來第130個年頭,我們設計出了度小月茄芷袋。我們不只推創新產品、回顧文化經典,我們思考著:什麼才是真正代表台灣人情味與土地記憶的物件?於是,我們踏上旅程,決定深入台灣這片土地,再次向文化與手藝致敬,我們親自拜訪位於台南後壁的茄芷袋工廠——這裡仍保留著傳統手工縫製的流程:布料剪裁、拼接、收邊,每一步都由老師傅親手完成。當我們看著一只只茄芷袋被完成,那種對工藝的敬意油然而生。

度小月這130年來,一直走在傳承與創新的交叉點上,最初擔仔麵是五條港文化中的一碗溫飽,今天,它成了超市貨架上的熟悉選項,甚至點開電商平台就能送到你家,度小月一路走來,把傳統的魂,裝進現代的生活裡。我們相信,新與舊可以共存,文化與日常可以同行。
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